【文/ 卫奕奕】
我国人赋予了鲤鱼许多喜庆吉利的涵义:年年有余、富有有余、鲤鱼跃龙门……
在北方特别是华北地区,传统的节庆喜宴上,鲤鱼更是必不行少的。
就连北方的滨海城市,从前商场里很少有运营淡水鱼的,间或有一两家,根本都是以鲤鱼为主。
前两年美国“亚洲鲤鱼”许多,就有戏弄喊话说,我国人应该帮助去吃掉一些。
戏弄终究是戏弄,且不说美国鲤鱼适不适合食用,就在我国人自己的餐桌上,鲤鱼呈现的频率也越来越低。
三文鱼、鳕鱼、鲽鱼、鲈鱼、草鱼……人们的挑选越来越多,吃鲤鱼,大约只剩下典礼感了。
鲤鱼,吉利如意的化身
鲤鱼,鲤科鲤属的一种鱼,原产于亚洲,现在已广泛散布于全世界各地的淡水水域,并被许多的人工饲养。
鲤鱼最早自中亚传入我国,并很快受到了我国人的认可和喜爱,并赋予它吉利如意的涵义。
大胖娃娃抱鲤鱼,是我国最常见的年画资料。图/国画家网
在《诗经·陈风·衡门》中有这样的诗句:“岂其食鱼,必河之鲂?岂其取妻,必齐之姜?岂其食鱼,必河之鲤?岂其取妻,必宋之子?”
吃鱼何须一定要黄河中的鲂鲤,娶妻又何须非齐姜、宋子不行?齐姜是其时的绝世佳人,而宋子则代指贵族女人,鲤鱼与她们并称,可见位置之高。
就连孔圣人也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“孔鲤”。
随后的千百年,鲤鱼在我国的位置一向不低,特别是唐代。
由于“鲤”与国姓“李”同音,唐玄宗时期就禁捕鲤鱼,一同这种鲤鱼崇拜,也传到了日本,日本人也开端将鲤鱼作为吉利物。
最有标志性的便是鲤鱼旗。日本每年的5月5日是男孩节,有男孩的家庭会挂出黑、红、蓝三种色彩的鲤鱼旗,别离代表父亲、母亲和男孩,表达爸爸妈妈望子成龙的等待。
图/photoAC
而在我国民间,鲤鱼也有相同的涵义,那便是“鲤鱼跃龙门”了。
《蠕范·物体》一书中写到“鲤,黄者每岁季春逆流登龙门山,天火自后烧其尾,则化为龙”,便是“鲤鱼跃龙门”的谚语,说的便是黄河的鲤鱼越过龙门后(壶口的晋陕大峡谷的最窄处一段),就会变幻成龙。
当然,依据考证,山西龙门旧址许多跳动的鱼群实践上是洄游的鲟鱼,但人们仍是赋予了鲤鱼坚定不移、逆流而上的质量。
早在1958年,鲤鱼跃龙门的故事就被拍成了动画片。图/《小鲤鱼跳龙门》截图
而由于“鲤”与“利”同音,“鱼”又与“余”同音,在我国的传统年画上,鲤鱼更是必不行少的元素。
而在互联网年代,由日本人选育出来的锦鲤,成为了全国人民的吉利物。
锦鲤。图/photoAC
我国人对鲤鱼的最高礼遇——吃掉它
在对待鲤鱼的态度上,我国人既敬重又实践,喜庆归喜庆,但该进口的时分,绝不手软。
最爱吃鲤鱼的,肯定是黄河流域的几个省份,山东、河南、山西、陕西、宁夏等几个省区,都将黄河大鲤鱼作为当地名产。
图/河南电台信息播送
以鲤鱼为质料,最闻名的菜大约便是鲤鱼焙面了。这道菜的前身是糖醋软熘鲤鱼,清末民初,跟着袁世凯把握实权,河南菜的位置也不断提高,这道糖醋软熘鲤鱼也是名声在外。
而在开封,“二月二龙昂首”有吃龙须面的风俗,有人家不拘泥于煮面,而是将面炸了再放进肉汤里,这个吃法被叫做焙面。
本年的鲤鱼焙面,构成于1930年前后,有厨师将炸过的龙须面铺在糖醋鲤鱼上,吃的时分蘸着糖醋汁。
这道菜在其时一炮打响,现在也成为河南菜的代表。
图/电影《1942》截图
而不加焙面的糖醋鲤鱼,到现在也仍是一道鲁菜名菜。
鲁菜考究造型,鲤鱼要经油炸定型,头尾翘起如跃龙门之势,而后用老醋和糖熬制成糖醋汁,浇在鲤鱼上,外脆里嫩,酸甜适口。
图/济南市文旅局
而到了黄河中上游的陕西,当地人把鲤鱼做成了奶汤锅子鱼。
所谓奶汤并不是加奶,而是用鸡、鸭、猪骨、干贝、海米、火腿等煨成的高汤。将鲤鱼切块后,与姜葱同炒,再参加火腿片、玉兰片、香菇片等,烧上几分钟后放入火锅内。
上桌后,锅内的汤沸反盈天,将鱼块夹出,蘸上姜醋汁食用。
不过现在,全国鲤鱼产值最高的当地并不在黄河沿岸,而是在天津。天津菜中也有一道鲤鱼名菜——罾蹦鲤鱼。
在曩昔,罾蹦鲤鱼相同是天津人家年夜饭或许节庆家宴的必备。
这道菜最大的特点是不去鱼鳞。去除鱼鳃和内脏后,将鱼劈开但不切断。随后下油锅,定型后,再文火炸至头骨发酥。另起锅做糖醋汁,上桌后将糖醋汁浇到金黄色的鱼身上。
图/Wikimedia
到了东北,全部皆可炖,鲤鱼天然也不破例。从前,炖一般鲤鱼的居多,上世纪80年代,我国从德国引入德国镜鲤,改变了东北人的餐桌。
德国镜鲤,由于鱼身上只要三道大的鳞片,在东北又被称为三道鳞,比较于一般鲤鱼,它的肉质更为细嫩,刺也更少。
三道鳞,学名德国镜鲤。
南边吃鲤鱼相对较少,可是也有破例。
在桂林,啤酒鱼的质料选用的便是漓江里的鲤鱼,加啤酒、青红椒、西红柿等红烧而成。
而在江西婺源,荷包红鲤鱼也成为许多游客必打卡的美食。
荷包红鲤鱼。图/上饶之窗
红鲤鱼头小尾巴短,肚子很大,看起来乃至像是金鱼,由于像个鼓鼓的荷包,所以它有一个姓名“荷包红鲤鱼”。清蒸或是红烧都是常见的做法。
谁说外国人不吃鲤鱼?
前两年美国鲤鱼许多,有人提出主张,吃掉它们不就处理了嘛,美国人表明回绝。
许多说法都以为,西方人是不吃淡水鱼的, 这一说法并不彻底精确,至少在中欧和东欧的许多国家,鲤鱼仍然是圣诞大餐的必备。
欧洲许多修道院有养鲤鱼的传统,在波兰、德国、捷克、斯洛伐克及匈牙利等国,许多人也保持着圣诞节晚餐吃鲤鱼的风俗。
当地渔场一般会提早两个月就将鲤鱼捕捉起来,在清水池塘中放养,以去掉鲤鱼的土腥味。
在捷克,当地人会在平安夜将鲤鱼做成几道菜:头做成浓汤,油炸鱼段后与马铃薯拌在一同做沙拉,或许是用黑酱汁煮鱼段。
许多中欧国家的圣诞夜主菜。图/stock.tuchong.com
犹太人也喜爱用鲤鱼做菜,他们有一道传统名菜叫“鲤鱼丸”,首要去掉鲤鱼皮和鱼骨头,再将鲤鱼肉和加工过的面包、鸡蛋、洋葱和大蒜一同剁碎,然后放入油锅煎,最终还要在蔬菜汤里煮一个半小时。
鲤鱼丸。图/汹涌新闻
西方人吃鲤鱼的确也就仅限于此了,并且这些菜的制造起来都比较繁复,比方要去除鲤鱼刺,而鲤鱼的刺又特别多。
作为节庆食物,一年做一两次还能够,常常做谁也受不了,所以想大规模推行遍及也很难。
更何况,有研讨中西方餐饮文明的学者指出,西方人之所以不爱吃淡水鱼,有一个要害原因是中西方餐具不同导致的。
用刀叉作为餐具,想要高雅地进食如鲤鱼之类的淡水鱼,是好不容易的。因而,西餐中关于鱼的烹饪就需求在最大程度上剔骨以便利刀叉的运用。
明显,骨刺少的海鱼比淡水鱼更适合上述烹饪方法。
为什么吃鲤鱼的人越来越少了?
西方人吃鲤鱼不多,就连我国人也越吃越少了。
尽管鲤鱼不在四我们鱼之列,但在我国人的日常餐桌上从前并不罕见,在上世纪80年代,黄河大鲤鱼与松江鲈鱼、兴凯湖大白鱼、松花江大马哈鱼并称为“淡水鱼王”。
现在,除了一些当地把鲤鱼打造成当地的代表性菜肴,关于一般家庭来说,的确很少会买鲤鱼、做鲤鱼了。
图/pixabay
其实也不用过于惊奇。公私分明,鲤鱼的肉质和滋味都不算超卓,被替代也是很正常的工作。
鲤鱼身上有许多极端细微的肌间小刺,所以在水面上能够跳动得很高,但这种小刺在餐桌上就非常令人头疼。
别的,鲤鱼的肉质本来就非常松软,饲养鲤鱼的成长周期遍及较短,肉质就更差了。
一同,作为底栖鱼类,以藻类为食的鲤鱼,有着超出一般淡水鱼的土腥味,为了祛除这种土腥味,从河南、山东到天津、东北,包含远在广西的桂林,在鲤鱼的烹调上都是选用相对比较重的口味的。
特别许多当地在制造上需求先过油,关于现代家庭来说,这样的操作负担过重。
本来鲤鱼能在华北地区盛行,也是由于平等条件下它能供给更多的肉。现在,制造杂乱,滋味又不尽善尽美的鲤鱼,在性价比上明显不如许多刺更少、肉质更新鲜的鱼,被萧瑟也是天然而然的工作了。
(本文原载于微信大众号“三个照料人”,观察者网已获授权转载。)